随着比特币和以太坊现货ETF在美国市场站稳脚跟,一场新的金融浪潮正在酝酿——山寨币ETF正悄然成为机构资金的新焦点。2025年第三季度,以太坊ETF资金流入甚至反超比特币ETF,达到96亿美元,释放出一个明确信号:机构投资者不再满足于仅持有“数字黄金”和“智能合约平台”,他们开始将目光投向更广泛的加密生态。近期,SEC已收到至少五份针对Uniswap、Aave、Chainlink等主流山寨币的ETF申请,Web3研究机构Onchain主管Leon Waidmann直言:“山寨币ETF是监管信心转化为资本流动的必然结果。”但问题随之而来:山寨币真的能出ETF吗?机构为何愿意押注这些波动更大、市值更小的资产?这背后是理性布局,还是新一轮泡沫的前奏?
,从监管角度看,SEC对ETF的审批核心在于“市场成熟度”和“抗操纵能力”。比特币和以太坊之所以率先获批,是因为它们拥有高流动性、分散的交易所生态和相对透明的链上数据。而像Uniswap(UNI)、Aave(AAVE)、Chainlink(LINK)这类“蓝筹山寨币”,其市值均超百亿美元,日均交易量稳定在数亿美元以上,且底层协议经过多年实战检验,已具备一定的机构级资产属性。更重要的是,SEC主席保罗·阿特金斯近期多次表态支持“有序扩展加密ETF”,并强调“不应仅限于前两大资产”。虽然贝莱德尚未加入山寨币ETF行列,但T. Rowe Price、Bitwise、Grayscale等机构已开始提交申请,这说明监管环境正在从“谨慎试点”转向“分类准入”。只要项目方能提供足够的市场深度证明、托管方案和反洗钱机制,主流DeFi代币的ETF获批只是时间问题,而非是否问题。
机构押注山寨币ETF,绝非单纯追逐高波动带来的短期收益,而是出于资产配置的深层逻辑。首先,比特币和以太坊ETF已证明加密资产可作为传统投资组合的有效补充,但两者相关性高达0.85,难以实现真正的风险分散。而优质山寨币如Chainlink(预言机基础设施)、Aave(去中心化借贷协议)、Uniswap(DEX龙头)代表了Web3不同赛道的核心价值,与BTC/ETH的相关性普遍低于0.6,能有效提升投资组合的夏普比率。其次,这些协议本身产生真实现金流——Aave收取借贷利息,Uniswap收取交易手续费,Chainlink收取数据服务费,其代币不仅是治理凭证,更是收益分享工具。机构通过ETF间接持有这些资产,相当于投资了“去中心化金融的基础设施运营商”,这比单纯持有无现金流的比特币更具长期吸引力。正如Nansen数据显示,“聪明钱”正大量囤积UNI、AAVE和LINK,说明专业投资者早已布局这一趋势。
市场普遍担忧贝莱德缺席会限制山寨币ETF的资金规模,这一观点有一定道理。数据显示,2025年迄今,贝莱德的比特币ETF贡献了281亿美元净流入,而其他比特币ETF合计净流出12.7亿美元,足见其“市场锚定”作用。然而,山寨币ETF的逻辑略有不同。首先,其目标受众并非大众散户,而是对DeFi有认知的机构和高净值客户,这类资金更看重底层逻辑而非品牌效应。其次,Bitwise、Grayscale等已深耕加密ETF多年的公司,拥有成熟的分销渠道和托管合作方,完全有能力独立推动产品。参考以太坊ETF经验,即便贝莱德初期未参与,其资金流入仍迅速超越比特币ETF,说明市场对优质资产的需求是刚性的。保守估计,若UNI、AAVE、LINK三只ETF获批,首年合计资金流入有望达300–500亿美元,足以推动相关代币市值翻倍。贝莱德或许会观望,但不会缺席太久——一旦市场验证成功,其庞大的渠道优势将迅速转化为资金洪流。
对普通投资者而言,山寨币ETF既是机遇,也暗藏风险。机遇在于,ETF将大幅降低参与DeFi龙头项目的门槛,无需管理私钥、无需担心智能合约漏洞,即可享受生态增长红利。陷阱则在于,并非所有“山寨币”都具备ETF资格,市场可能借机炒作二线甚至三线项目,制造“ETF概念”泡沫。因此,投资者应聚焦真正具备基础设施属性、现金流能力和社区治理深度的蓝筹代币,如UNI、AAVE、LINK、MATIC等,而非盲目追高名字带“AI”“元宇宙”的空气币。同时,需理性看待ETF获批时间表——从申请到上市通常需3–12个月,期间价格可能反复震荡。最好的策略是:关注SEC审核进展、项目方合规动作和链上真实使用数据,在ETF正式获批前分批布局,而非在消息刺激下追高。毕竟,ETF不是终点,而是机构资金长期流入的起点。
,